雷曼兄弟15年后,悲剧重演?
作者:编辑部
2023-03-31
摘要:硅谷银行倒闭事件,一周之内在全球引爆连锁反应,欧美监管机关纷纷出手抢救银行。也让市场担心,15年过去了,雷曼兄弟危机难道还要重演吗?

美国时间3月8日起的一周内,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硅谷银行(SVB,Silicon Valley Bank)从一个硅谷成功故事到倒闭,只花了48小时的时间。但它的影响余波荡漾,让全球金融股翻天覆地,短短半个月,美国六间大型华尔街银行市值蒸发了1650亿美元。 

事件的开始,只是硅谷银行在3月8日公布其出售了由美国债券和抵押贷款支援证券组成的210亿美元的可销售证券(AFS),承受了18亿美元的税后损失,希望现金增资募资22.5亿美元。硅谷银行的公告,竟让母公司股价暴跌六成。

紧接着,是美国的区域性银行股价全线跳水,包括西太平洋银行公司(PacWest Bancorp)重挫25%,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跳水17%,嘉信理财集团(Charles Schwab Corp)猛跌13%。

两天后,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了硅谷银行近1750亿美元的客户存款。硅谷银行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运转失败的最大规模银行。

金融海啸后,最大规模接管

接下来的周末,为防止银行危机继续蔓延,美国纽约州金融监管机构关闭了对加密货币友善的Signature Bank。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财政部长耶伦、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董事长格鲁柏格以及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布兰纳德等人连夜开会,再度重复了15年前金融海啸时官员所做的事:稳住美国金融体系。《华尔街日报》报导,他们讨论的主轴集中在,是否要援引联邦法律在会造成“特殊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允许联邦存保公司提供每位存款者超过25万美元的保证。

所谓特殊系统性风险,就是类似银行的挤兑,造成愈来愈多银行倒闭。

大西洋彼岸的瑞士信贷银行,再次点燃市场对金融银行业的恐惧。瑞信3月9日延后公布去年全年财报,已经让市场皱眉,而后更承认2021、2022年的“财务报告控管有问题”,也发现内部的控管存在“重大缺陷”,坦白无法阻止客户外流。

美国稳住,欧洲着火

3月15日,最大股东沙乌地国家银行表态不会再注资,引发瑞信股价崩跌,拖累欧美金融股纷纷重挫。最后是由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FINMA)和瑞士央行瑞士国家银行(SNB)发声明指出支持,并提供54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市场才恢复秩序。

才以为稳住的美国金融圈,没想到另一家区域银行第一共和银行股价暴跌78%,债券被打入垃圾级,眼看要成为下一家灰飞烟灭的小银行。

联邦政府于是向大银行施压,不要见死不救。美国银行业巨人们合力把300亿美元存入了第一共和银行,以巩固第一共和的财务,避免又一家区域银行倒下。包括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分别存入50亿美元,而高盛、摩根士丹利存入25亿,纽约梅隆银行、PNC银行、道富银行、Truist和美国合众银行,则各存入10亿美元。

他们发表声明,“美国最大银行的行动,反映对国家银行系统的信心。我们合力将自身的财务实力和流动性注入更大的体系,也是最有需求的地方。”政府、大银行总动员,最危险的时候或许已经过去。但在打扫战场的同时,大家开始思考未来会怎么样?市场关注的重点至少有以下四个:

银行监管问

“现在真的开始面对一个议题,政府成为所有存款的最终保护者,”《华尔街日报》引述前联邦存保公司副董事长霍尼格(Thomas Hoenig)的话指出,“看似出自于好意的做法,却是消弭了市场纪律。”另一方面,美国的做法也引起欧洲官员的批评意见。

《金融时报》报导,欧洲财经官员也对于美国援引“特殊系统性风险”条款,打破25万美元存款保险上限的做法感到不满。一位欧元区官员就形容美国的做法是“完全的无能”,认为美国官员打破了过去15年来“无数冗长又无趣的会议”之后,呼吁不再抢救银行的共识。 

用大槌杀死了一只苍蝇 

“从金融稳定的立场来说,他们真的是用大槌杀死了一只苍蝇,”《金融时报》引述华府智库彼得森经济研究所专家韦伦(Nicolas Veron)的话说。韦伦也指出,把硅谷银行倒闭视为“特殊系统性风险”其实是开启了一个不良先例,为不该担保的存款提供了担保。

金融机构套利交易问题

事件经过一周之后,专家们开始检讨硅谷银行倒闭的真实原因。简单来说,硅谷银行出事的基本原因就是套利交易失灵;或者也可以说资产负债表管理失当7日把存户短期不稳定的资金,拿去买长天期的债券,企图获得较高的收益。

硅谷银行从创投那里获得了数百亿美元存款,相信利率会保持稳定,于是将这些现金投入长期债券中,“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创造、并直接走进了一个陷阱。”

但更危险的是,硅谷银行并不是唯一一家踩入长短天期不匹配的利率危机中的金融机构。美国银行整体来说,因为升息、债券价格下跌造成账面上的未实现损失,高达6500亿美元。

硅谷银行管理风格问题

虽然按照华尔街的标准,硅谷银行不算是很大的银行,但它专注新创的特色,让它在科技界享有特权地位,以愿意承担其他银行不想碰的“新创企业风险”而闻名。

在它破产后,许多新创圈的企业家发文缅怀,他们是如何在硅谷银行获得第一笔贷款和第一张信用卡的故事。

然而,随着硅谷银行愈长愈大,管理阶层却仍过分专注在与新创打交道、抢生意,忽略了经营银行的本业与本质:妥善地管理利率风险、做好资产与负债的管理。

许多前员工都指出,在硅谷银行工作,更像在科技业或者大学校园工作,而不是像在一间华尔街割喉银行工作。“感觉很像许多决策都依赖外部的顾问二《金融时报》引述一位硅谷银行前主管指出。

硅谷新创圈难逃冲击

新创资金取得问题

硅谷银行被接管后,目前仍在被拍卖的程序中。在不久的将来,一家华尔街大银行会买下硅谷银行,但它不一定会像硅谷银行对新创企业那般友善,这会影响创新的养成。

一位投资人将硅谷银行形容为硅谷金融界的“左心室”,对那里一切的顺利运作至关重要。如果硅谷银行就这样没了,一些不可替代的东西也会失去。


热门文章